首页 > 编程学习 > 最封闭的开源系统:Android的八宗罪
2010九月10

最封闭的开源系统:Android的八宗罪

  你以为 Android 是开放的吗?Google 采用了一系列的控制手段来保证每一部 Android 手机上都有它指定的软件和硬件规格。然而,他们同时又利用 Android SDK 里面的 Apache 许可证来大肆鼓吹 Android 是开放的。

  没错,Google 的移动平台是当前最聪明的利用开源来驱动商业议程的实现。但在我们深入探讨这个为什么之前,我们先说说为什么 Android 的成功和开源并没有什么关系吧。

  是什么成就了 Android

  虽然早期饱受质疑,Google 的 Android 移动平台已经在移动行业得到了营运商和手机厂商的广泛支持,仅剩固执的诺基亚。Android 从 08 年的一款机型发展到 10 年的 50 多款,发展之快让绝大多数的业内观察家们吃惊。

  Android 的成功和开源毫无关系。它的成功依靠下列三个主要因素:

JAVA手机网[www.cnjm.net]  - 苹果. 这点看起来很奇怪,Android 竟然是靠它的主要对手发家的?让我来分析下。在 iPhone 空前绝后的成功以及苹果对网络营运商傲慢苛刻的态度下,营运商们迫切的在寻找一种更便宜的选择。因此这些第一层最大的营运商们开始积极的用 Android 来开发手机给那些买不起 iPhone 的用户,更重要的是,他们不需要每卖一部手机就给 Apple 300 欧元以上的回扣。

  - 全世界的营运商们迫切希望自己鹤立鸡群. Android 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软件平台。他们可以很方便的定制自己想要的系统,而且花费的代价也很低(3 个月的时间,这个比 SavaJe 12 个月以上的定制周期要短很多)。对大型的营运商来说,Android 也降低了他们在智能手机软件方面的投资。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 Android 手机项目背后都是营运商和 OEM 厂商的组合。

JAVA手机网[www.cnjm.net]  - 高通. 这个市值 100 亿美元的芯片厂商对 Android 的崛起功不可没。手机开发产商可以直接拿高通已经为 Android 集成好的方案,在 9-12 个月的时间内向市场上推广。(相比起来摩托罗拉的 CLIQ 花了 16 个月,而 HTC G1 则花费了 2 年多的时间)。除了高通,我们还有 TI 的 OMAP3 平台(摩托罗拉 Droid/Milestone 基于此方案)。ST Ericsson 和 Broadcom 也在做 Android 的集成方案。
JAVA手机网[www.cnjm.net]
  换句话说,在 Android 手机上,大多数的 OEM 预算花在了定制方面。而 Symbian 的绝大部分预算花在无线通信的移植和硬件整合上了(Symbian 2001 年所做决定的结果)。总的来说,Android 使 OEM 厂商可以大幅削减研发预算,把钱花在定制这个刀刃上。当然我们不能忘记 Android 是免费的。这个免费让众多厂商激动不已。

  话说回来,Android 用开源来做市场宣传,非常成功的搅乱了整个行业,导致了诺基亚对 Symbian 的收购以及 Windows Mobile 的全面崩溃(不过译者觉得 iPhone OS 4 的多重任务机制的发布让 WP7 真正成了杯具帝)。不过更重要的是,利用开源的名号和 Google 的魅力,Android 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开发者,虽然 Android 并不能让开发者们赚到很多钱,而且 Android 手机的数量不到苹果产品的十分之一(连支持收费的国家都比苹果少6倍)。

  在开源的面纱后面

  让人更惊讶的是 Android 到底有多封闭,尽管外面包裹着 Google“不作恶”的口号和 Apache 授权许可证模式。借用亨利福特在 Model-T 相关的书里的一句话:“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挑选 Android 的颜色,只要那是黑色”(anyone can have Android in their own colour as long as it’s black)。Android 是一个绝好的商业案例——展现一家公司是如何用开源来赢得关注和社区参与,而且同时保持一个非常严密的商业运作。

JAVA手机网[www.cnjm.net]  Google 是如何控制着每台 Android 手机里采用什么服务、软件和硬件的?这个搜索巨人建立了一套很完善的控制管理系统。为了挖掘更多的信息,我们花了两个月,和很多与 Android 有着紧密联系的内部人士进行了讨论。我们发掘出的事实让人震惊。从宏观方面说,Google 控制 Android 手机构成以下八宗罪:

  1. 私有分支. Android 有多个私有分支,这些只给几个特定合作伙伴,往往是那些开发 Android 的 OEM 厂商,而且这些只提供给需要知道的人。这些私有分支比已经公布的 SDK 要超前起码 6 个月,也是 OEM 厂商可以保持竞争力的关键。而公开的 SDK 则是为第三方应用提供私有分支里发布的最新功能。

  2. 封闭的评估流程. 所有的代码评估员似乎都是 Google 员工,也就是说从社区提交的代码只有 Google 才有权力决定是否接受。而且 Google 内部还流传着“并非此处发明”的一种思考文化,他们觉得 Google 员工写的代码是天下无敌。随便问任何一个给 Android 提交过补丁的人,你会得到一样的答复:几乎没有什么提交被 Google 接受,而被拒绝的时候往往没有任何理由和解释。

  3. 进化的速度. Google 对 Android 的创新的速度是移动行业内绝无仅有的,他们在 18 个月里发布了四个大版本。想在 Android 上面做文章的 OEM 厂商只得紧跟 Google 的步伐(这里想起了移动杯具的OMS),不然就跟不上新功能的发布和 bug 修复。Nexus One、Droid、G1 和其它带有 Google体验应用的手机给 Google 提供了创新的测试场。

  4. 不完善的软件. 用公开的 SDK 并不能完整的建造手机。缺少的几个关键的部份包括无线通信的集成模块、国际化语言包、营运商信息包以及闭源的 Google 应用,比如 Market、Gmail 和 Gtalk。虽然 Cyanogen 可以自己定制 ROM,但里面包含的那些应用没有授权,所以不能发布在商业用途的 Android 手机上。

  5. 闭门的开发者社区. Android Market 是唯一一个拥有超过四万个程序并和每个手机 OEM 厂商都签有合约的 android 程序商店。这个限制很要命,因为没有一个 OEM 厂商愿意发布没有 Market 的 Android 手机(天朝是另类)。当然,在 Market 上发布应用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,没有什么审批的步骤,这个和苹果的 AppStore 刚好相反。

  6. 反分化合约. 外界几乎不清楚原来 OHA 的成员都签署了反分化的合约。但这个合约更可以被理解为不能发布没有通过 CTS 兼容测试的手机。(下面细说 CTS)(译者注:貌似中国移动已经被踢出 Android 的私有分支,是不是因为他们建立的 OMS 违反了这个协定呢?)

  7. 保密的发展蓝图. Android 的发展蓝图是很杯具的,到目前为止,公开发布的发展蓝图还停留在 2009 年的第一季度。如果想要看到内部的发展蓝图,你需要 Google 的赐福.

  8. Android 商标. Google 掌握着 Android 的注册商标和冠名权。任何想用 Android 品牌的厂商都需要得到Google的授权。简单的说:进 Google 的门,或者没有门。如果你要自己做 Android 分枝,你就全部靠自己了,比如你需要中国移动那么大的公司。

  Android 的传奇中还有个大篇章:CTS(兼容测试组),也就是 Google 一套测试 Android 手机是不是达到 Google 的标准。根据我们的线人消息,CTS 不仅仅测试软件的 API 部份,它还包括性能测试,硬件功能,设备设计,UI 用户界面需求,和机内打包的服务。CTS 决定了你可以添加额外功能,但不能从最基础的配置中削减功能。除了 CTS 以外,OEM 厂商还要和 Google 签订授权合同,这样他们才能打包 Google 的服务,比如 Gmail、YouTube 等等。

  CTS 限制了 OEM 定制弱化版 Android 手机的想法(译者注:山寨的机会啊!MTK、中微星,年底发布些低端 Android 手机吧!)。这也大大限制了 Android 开拓低端市场的能力。CTS 和向前兼容 4 万多个应用的事实,极大的挑战着 Google 想占领智能手机市场2位数的市场份额目标。这些限制,还有 Google 与 OEM 亦敌亦友的合作关系,使得 OEM 圈内掀起了建立 Android 基金的讨论。

  Google 的终极目标

  手握 Android,Google 的目标是为自己产生收入的服务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。在当前,这个广告生意。但未来,Google 的目标在语音服务(几十亿没有数据服务的用户)和 Google Checkout(比如变成移动领域的 visa 卡)。但不管 Google 的终极目标是什么,我们应该意识到 Android 和 Windows Mobile、Mac OSX 或 PalmOS 相比,并没有开放多少。Android 是用开源来驱动商业议程的最聪明的案例之一。Android 骨子里并没有我们潜意识里所灌输的那么多不作恶思想。

Loading

本文地址:https://wizzer.cn/archives/1127 , 转载请保留.

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.

发表评论